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本站首页 -> 团情快讯 -> 正文

上善授业: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学相长

发布日期:2023-07-05  来源:   点击量:


——我校社工专业师生参加“挑战杯”学术作品竞赛纪实

协作与赋能实践视频

第十八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传来喜讯,我校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作品《协作与赋能:农村留守妇女困境及社会工作介入研究——基于贵州省的调研》获得全国比赛参赛资格,这是我校首个进入国赛的作品。通过进一步了解,发现这是整个社会工作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发展和长期累积的结果,是教学创新和人才培养创新之一隅。

一、持续积累把握赛事机遇

(一)专业教师以赛促教

在学校重视教学重视科研、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指导思想下,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教研室结合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和学生实际,梳理了适合该专业学生参加的各类赛事,老师们了解比赛动向,收集大赛相关信息,尤其重视“挑战杯”赛事的组织和参与。自新生入学,老师就在课程教学中有意识地普及”挑战杯”竞赛的知识,指导学生进行学术写作,鼓励学生积极参赛。在日常教学中结合“挑战杯”赛事的特点和难点,注重教学的研究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和创新合作能力。2020年以来,每届“挑战杯”比赛,都组织学生积极报送作品。在2023年的“挑战杯”中,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共提交作品十个,进入省赛的作品共七个,其中荣获省赛三等奖三个,荣获省赛二等奖两个,荣获省赛一等奖两个,并有一个作品获国赛参赛资格。从校赛到省赛到获得国赛资格,师生们一路披荆斩棘,不断展现出教学新气象。

(二)竞赛促进学生实践

社会工作是非常注重实践的一个专业,各类竞赛也成了学生们实践的实际场域。2021年第十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社会工作专业的《人工智能介入校园霸凌治理的模式及推广机制研究》《生态系统理论下志愿者参与社会活动的路径研究调查报告——以贵阳民间组织为例》均获得贵州省省赛三等奖;2023年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协同共治:城市社区网格化治理与社会工作介入的路径研究——以贵州省贵阳市为例》《盲人按摩店的困境、趋势及对策研究——以贵阳市花果园为例》《贵州农村家庭暴力——基于沿河县、织金县、喜头镇的调查研究》共三个作品获得贵州省省赛三等奖;《贵州红色文化短视频发展现状》《多元共护: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的公共空间建设研究——基于母婴室建设的调查》共两个作品获得贵州省省赛二等奖;《协作与赋能:农村留守妇女困境及社会工作介入研究——基于贵州省的调查》获省赛一等奖,并取得国赛参赛资格。

图1 社会工作两位老师带队参与“挑战杯”省赛答辩

作品均来自学生实践,有的是学生从大一起参加课程相关实践的成果,有的来自课程开课前的假期调研,有的是用了课程中新学的研究方法而做的课外实践研究,参赛展示了实践成果,也深化了学生实践,学生的问题意识、实践能力获得发展。

(三)竞赛推动学生研究型学习

学生们自入校起就听专业老师们念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课外学术、作品竞赛这些词,成了指引学生们研究型学习的明灯。如获省赛三等奖的《协同共治:城市社区网格化治理与社会工作介入的路径研究——以贵州省贵阳市为例》,是学生大一时进行实践调研并参加政协模拟提案竞赛作品的后续研究成果,当时参与该课题的三个同学,有二个同学另外独立领队围绕母婴室、农村留守妇女问题展开研究,分别形成作品参加了本次“挑战杯”竞赛。在竞赛的推动及这些同学的直接影响下,该班又有其他六个小组共二十多名同学参与不同的实践课题,报送了不同的作品参加挑战杯大赛。一个赛事带动了整个班级甚至整个专业的研究热情,氛围浓厚。

二、迎接挑战助推专业建设

(一)实践调研立足社会问题

在2023年1月,2021级社会工班的学生带着《妇女社会工作》课程的调研任务返回家乡。团队成员在寒假期间,深入农村,发现问题,展开调研。“协作与赋能”实践团队就关注了留守妇女的问题,以问卷和参与式观察的形式深入田野展开初步调查。

图2 团队成员在从江县调研与“凤英姐”交谈

在其后的2-4月,团队成员去了贞丰县鲁容乡和石阡县龙井乡及黔东南腹地,辗转于侗族、苗族村寨,深度访谈留守妇女,发现农村留守妇女面临家庭、社会及环境的三重困境。

图3 毛伟老师在田野与学生探讨

同时,调研发现了在乡村发展中作出积极贡献的巾帼榜样,她们身上有着专业社会工作者协作与赋能的痕迹,这些专业社会工作在农村大地上“新本土化”的实践经验,让调研团队看到了社会问题解决的社工路径,增强了对社会工作的专业认知,带来新的问题思考。

(二)专家指导助力作品提升

挑战杯学术科技竞赛虽是学生课外实践的成果,却少不了行业专家的指导。在学校领导和法学院的支持下,邀请专家以“第二课堂”的形式,为参赛同学提供指导。通过与专家互动、实时指导和通讯咨询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主题,审视论文内容,修改完善作品。专家的指导拓宽了参赛学生的思路,加深了对学术研究的认识,进一步提升了学术水平,实现在比赛中促进学生的学术成长。

(三)集中训练增强“挑战”信心

此次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团队指导老师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集中训练营,一天变一个样的备赛要求,对参赛队员的论文学术规范、演讲礼仪、附件材料的整理等内容全方位打磨。

图4 指导老师为团队成员培训

促使同学们在逻辑设计、观点提炼、素材取舍、形式美化等方面精益求精,分工协作、发挥优势、互助补位的集体精神得到培养,理论的准确理解与运用、数据的真实与确凿、表达的精准与流畅等,成了参赛团队的一致追求。尤其是“挑战杯”大赛“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宗旨,更是成了渗入参赛学生心灵深入的精神基因。

三、总结经验以期后续发展

(一)专业老师的通力合作

2021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报告《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提出,人类的未来和地球的未来都处在危险之中,需要重新建立我们与彼此、与地球、与技术之间的关系,需要一个新的教育社会契约。这份报告专门用一章的篇幅讲述了“教师的变革性工作”,指出,“教师及其同事团队,作为新的教育生态系统与学习空间网络的召集人,在社会和制度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塑造教育的未来的关键主体”,“协作和团队合作应成为教师职业的特征,反思、研究和创造知识以及新的教学实践应成为教学的组成部分”。在“挑战杯”备赛过程中,社会工作专业的老师们通力合作,建立起“教研室主任+科任老师+班主任”的合作团队,共同指导各个赛事团队,每一天调研结束、每个备赛关键节点、竞赛前后,指导教师团队和学生团队都会举行会议,复盘当天或该阶段的工作,规划第二天或下阶段的任务,团结协作,不断优化。

(二)阅读分享的思想碰撞

在“挑战杯”备赛过程中,以教师牵头、学生为主举办了多次“读书分享会”。读书会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共同的学习平台,通过分享和讨论相关主题的书籍和文献,不断扩展了学生知识,提升了学生的学术素养。通过读书会,教师和学生一起分享,听取不同的思想观点,思想的交流和启发有助于学生拓宽视野,开拓思维,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社会问题,提高对复杂社会问题的分析和认识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在开放和互动的学习环境中,有助共同探讨和相互理解,激发新思想。

四、永续研究迎接更多挑战

“挑战杯”学术作品竞赛作为全学科最高级别的学生赛事,是检验专业教学、人才培养和学生能动性的试金石,是促进教学改革的契机,是引发学生进行专业思考、连接社会的机会。

图5 团队成员在雷山县调研

为此,法学院社工专业教师以竞赛为契机,将教师科研、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统筹思考:如何在时代脉络下促进学生关注社会需求;如何在现实指引下看见民生所需;引发学生思考个体与时代、时代与社会的关系,引导学生探索社会工作专业如何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在教学实践中激发悲悯苍生的情怀,让学生脚踏实地的走进社会人群,以当代大学生的使命、社工专业学生人之情怀,迎接时代和社会的更多挑战。